心肌梗死,作为心血管疾病中的急危重症,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,了解心肌梗死的相关知识,对于早期发现、及时治疗以及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。
心肌梗死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,导致血管狭窄或阻塞,心肌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,使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缺血性坏死,其发作往往较为突然,症状表现多样,典型症状为发作性胸痛,疼痛部位多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,可放射至左肩、左臂内侧、无名指和小指等部位,疼痛性质多为压榨性、闷痛或紧缩感,持续时间较长,一般超过 30 分钟,含服硝酸甘油后多不能缓解,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呼吸困难、心悸、头晕、乏力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。
在临床工作中,对于疑似心肌梗死的患者,我们需要迅速进行评估和诊断,首先会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,重点关注胸痛的特点等相关症状,会安排一系列的辅助检查,如心电图检查,这是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,多数患者在发病数小时后可出现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,如 ST 段抬高、T 波倒置等,心肌损伤标志物检测,如肌钙蛋白等,其升高对于心肌梗死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,且在发病后数小时开始升高,可持续数天,心脏超声检查也有助于评估心肌梗死的范围和心脏功能等情况。
一旦确诊为心肌梗死,治疗刻不容缓,治疗原则主要包括尽快恢复心肌的血液灌注,以挽救濒死的心肌、防止梗死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,保护和维持心脏功能,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,再灌注治疗是关键,如溶栓治疗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(PCI)等,能尽早开通梗死相关血管,恢复心肌血流,药物治疗方面,会使用抗血小板药物,如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等,抑制血小板聚集,预防血栓形成;抗凝药物,如肝素等,进一步防止血栓扩大;β受体阻滞剂、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,有助于改善心肌重构,降低死亡率。
对于心肌梗死患者,除了积极的治疗,康复期的管理也不容忽视,患者需要遵循医生的建议,按时服药,定期复查,在生活方式上,要注意休息,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,保持规律的作息,饮食方面,应低盐、低脂、低糖饮食,多吃蔬菜水果,保持大便通畅,适度进行康复锻炼,如散步、太极拳等,逐渐增加运动耐力,但要避免过度运动。
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,但通过早期识别、及时规范的治疗以及有效的康复管理,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,提高生活质量,降低死亡率,我们应加强对心肌梗死相关知识的普及,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,共同守护心血管健康。
添加新评论